Tag: 負面形象
耆(歧)老
有人這樣說「假若幸運,我們會有一天變老。」
但年齡歧視卻影響很多人對老化的看法,年老不再被視為幸福,很多人已將年老視為一件可怖的事。 世衛組織在57個國家裏訪問了八萬多人,發現年齡歧視十分普遍,特別是在富有國家。
老年人被定型為要依賴其他人、虛弱、離地、固執、構成負擔、愚蠢、自私、貪婪、醜陋、缺乏教育及文化。這些偏見已深入很多人的腦海,影響着我們每天怎樣與長者相處,以至將各種對長者不公的態度與制度視為理所當然,也影響着長者的自我形象。
老化是生命的自然發展,大多數人在死前會變老。為什麼我們對未來的自己有這些負面看法?世衛組織列舉了10個對老年人的嚴重誤解, 也許大家可以自我檢視一下有沒有這些誤解。
年齡歧視與我何干? 一長者
對老年的偏見限制了老年人生活上的各項選擇及發揮潛能的機會,影響到醫療、長期護理系統及社會資源的分配,而其中最惡劣的情況便是長者被照顧者(包括在安老院舍或自己的家中)虐待。
有些影響相對不容易察覺,卻也不利於長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老年人一旦認為自己是一種負擔,隨著年齡增長便覺得生命失去價值,逐漸產生抑鬱情緒和把自己孤立起來。年齡歧視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包括生活意願下降,不再採納健康生活方式,對老年抱負面看法的長者患心臟病,殘疾,喪失聽力和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都比較高 。有研究比較對自己衰老抱有積極態度及消極態度的兩類老年人,後者面對殘疾時的康復能力較差,平均壽命少7.5歲。
對年齡保持正面的印像似乎對大腦有保護作用,這類人的心血管對壓力的反應、身體平衡、自我效能都較佳,也較多採納健康的生活模式。 這類人當中70歲以上的都積極面對生活,較容易從嚴重殘疾中康復過來,他們的起居活動能力相對抱有負面印象的長者要高出44%。
年齡歧視與我何干? 一年輕人
在成長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內化對老年人的負面看法,影響深遠。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 Becca Levy教授就採用了40年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那些對老年人有負面印象的年輕人到他們較年長時的健康狀況都相對較差,他們的大腦海馬體部分體積減少了,腦細胞周圍形成了較多的「澱粉樣斑塊」和「纏結」,這些都是阿爾茲海默氏症的生物標記。 與那些對老年人抱有正面印象的人相比,他們在38年後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更大。
年齡歧視與我何干? 一照顧者
隨著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很多情況下照顧的責任最終落在一個人身上,當照顧對象做出一些社交上不恰當行為而引起其他人的注目,又或照顧對象的地位被貶低時,照顧者往往感到很難堪。
當照顧的對象為心愛的父母或配偶,照顧者可能為到不能幫至愛回復健康而感到難受,那負面的感覺慢慢地令照顧對象和照顧者避免與外界接觸,結果是與社會越來越隔絕。
照顧者可以怎樣?
照顧者需要明白其他人甚至自己都會對老年人存有偏見及歧視,提醒自己不要被這些負面看法影響到被照顧長者的福祉,當發現長者受到歧視或虐待時,要為他們的權利及福祉發聲,縱然他們未必理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公,也不明白你為他們所做的事。
接受老化是生命的自然進程,任何人都沒有能力逆轉或停止衰老的過程,照顧者不用自責不能幫至愛回復健康。然而儘管照顧對象不再可以獨立生活,並長時間依賴於你,儘管他們再無法理解你所說的話或你為他們所做的事,不要忽視與他們多溝通,他們仍然是一個獨立個體、家庭的一份子,不要放棄你對他們的愛和尊重。嘗試以正確的心態去接近他們,或者可以從照顧旅程中有更多得着。
大眾着實要提高對年齡歧視的敏感度,為什麼要歧視未來的自己? 但願不論是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員,或是理應對這議題最敏感的社福及醫學界專才,都可以在言語、態度、資源分配、服務方針上帶多點同理心去善待老年人。
有興趣這議題的朋友,可睇片⇒讓我們一起終結年齡歧視 (有中文字幕)
對長者負面形象的一點反思
照顧者整天面對著老人家,有時難免產生點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可能因為我們對長者還未有充分了解,也可能因為在潛意識中有一套對老年人的負面形象,影響我們的觀點、感受及與長者相處的方法。
外國有研究指出小朋友對老年人的負面看法大約在六歲開始便慢慢建立,這並不是因親身與老年人相處而建立的看法,而是被周遭的人的言行或是媒體的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建立在潛意識當中;這些形象大大影響了他們日後與老年人的相處態度。其實很多長者自己也會受到這些負面的看法影響,把當中所刻劃的特徵套用在自己身上,例如假設自己身體已不中用及不再可以進行某些活動。
區分錯誤印象和事實真相
我們往往對不同年紀的人有不同的期望,對小孩子我們期望他們有小孩子的一套行事模式,對老人家我們又會期望他們怎樣呢?是老態龍鍾整天呆坐、又或是體弱多病兼「眼又朦耳又聾」、還是已失去智力只能進行一些四歲小孩的玩意?香港社會近年推廣「老有所為」,社福機構儘管資源有限,仍會盡力為長者舉辦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當中也會滲入一些老幼共融的元素。可有見過一些小朋友對着八九十歲的老人家放大喉嚨說話,企圖帶領老人家進入小朋友的遊戲世界,老人家取得高遊戲分數便會被年青的大讚「叻仔叻女」,毫不吝嗇的送上一個大Like,滿以為這樣便可逗得老人家開心又或是可以提高老人家的認知能力,有時看到這些場境真是有點哭笑不得!並不是每一個長者也有認知障礙症,需要進行這些認知訓練去提升能力或減慢退化,也不是每一個老人家聽力都有問題需要其他人放大喉嚨和他說話呢。設身處地的想,一個認知能力及聽力均良好的老人家,當其他人用這樣方法與他相處時,他會有什麼感覺呢?
長者也應有自主自決的權利
常常聽到有人說長者的表現像小孩子一般,於是對待長者的方法就可以像對小孩子一樣,然而這便忽視了長者行為背後的原因。小孩子還未學懂成人世界的社交禮儀標準,老人家卻已累積了大半世紀的生活經驗,參透了如何使自己活得更自在,自主決定一套自己的行事方法,兩者實在大不同呢,我們又有沒有尊重長者的內心感受及選擇,還是硬要將他們矮化為小孩子呢?當長者本身的自我形象是負面的時候,其他人矮化長者的言行只會更加助長這自我負面形象。
其實每一個長者都有他的強項及對週遭事物的一套看法,當我們滿有良好意願想去幫助他們的時候又可有花點時間及心思去理解他們個別的狀況及內心世界呢?我們往往有一套標準去衡量其他人,對老人家亦如是,當我們看見長者在一些活動上的表現不符我們的理想時,便妄下結論以為他們的認知能力退化了,這是否有欠公平?其實老人家壓根兒就對一些活動沒有興趣,對他人的評價(或評估)也不在乎。對於我們來說能夠記著最近發生的事情很重要,對他們來說記着最近發生的事情卻可能是無甚意義,反而藏在他們腦海當中的前塵往事或人生智慧卻是珍貴無比。我們又會否埋怨長者整天「想當年」,認為他們的「老生常談」跟不上時代的變遷呢?
邁向暮年不同等全面退化
「尚是年青」的我們往往對老年人不自覺的產生負面看法,將老年化等同於衰退,將一些變化擴大,而忽略了這是生命進程的必經階段及漠視了當中正面的演化。西方對老化的研究有一套「超越老化」(Gerotranscendence)理論,認為這是一個邁向成熟及睿智的過程,長者在過程中對各樣事情都有一套新的看法,這些演化與「論語」中所說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了。」似乎有不謀而合之處,「尚是年青」的又有否仔細觀察及珍惜老人家這些演變呢?
在照顧長者的旅途中感到沮喪是難免的,但如果照顧者又或是大眾都可以多一點反思,了解一下自己,也了解一下長者,也許可以對照顧者或是長者帶來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