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的內疚心魔

Sunrise, Zoe 攝

一些國家有既定的日子去表揚照顧者的工作,例如11月是美國的全國照顧者月,剛剛10月14至20日是澳洲的照顧者週。照顧者在這家庭崗位上為家屬付出時間、精神、體力、金錢,能夠支持他們繼續照顧任務的除了是對家人的愛心及個人的靭力外,還需要其他人(包括家人及社會)精神上的認同及實質上的支持。當照顧者要獨力承擔起照顧的工作而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很容易便會變得疲累、孤單、沮喪、甚至乎墮入一些情緒的心魔。

「內疚感」照顧者的情緒陷阱
被內疚感影響着的照顧者總認為自己做得不夠,不確定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懷疑自己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出了錯。他們耗盡心力照顧家人,卻忘記了照顧自己,忽略了自己的作息時間,甚至對基本的自我照顧也會產生內疚感,覺得自己不應該休息或進行任何休閑活動。

照顧者覺得自己有責任照顧親人,希望在這事上做到最好以免將來後悔,在計劃照顧日程時往往顧慮到如果自己不在場而有事情發生在病人身上,事情將變得很糟糕,故此不放心假手於人,結果只會不斷增加自己投入照顧的時間。

也有一些照顧者因長時間照顧某一位親屬而忽視其他親屬,因而對被忽視的親屬產生內疚感,隨之而來的可能是一些無助及消極的情緒。

有些照顧者在內疚感之外還夾雜了憤怒的情緖,兩種感受會互相影響不斷加強,特別是當受到被照顧對象的一些行為所影響。

有心理輔導員指出構成照顧者內疚感的因素十分複雜, 「照顧者一方面愛護家人,但卻被那責任感壓得透不過氣,縱使個人能力有限卻仍極力支撐著;一方面希望能無私的照顧家人,特別是面對長輩,他們期望可以回饋長輩以往的養育之恩,另一方面卻為了得不到其他人(包括被照顧者)的認同而感到沮喪,甚至是憤怒,當中有很多期望的落差和矛盾的感受。角色的逆轉,更是照顧者難以適應的,過往是家人(如父母、配偶)照顧自己,現在角色掉轉了,過程中照顧者唯恐自己做得不夠好,總希望可以做多些、怕將來會後悔未盡全力,怕自責的情緒會終身纏繞著自己,偶然忽略為照顧者作某些事,又或稍為自己的福祉作出安排,便會產生一種內疚感。」

內疚的結果
縱使在照顧上已經做到很好,照顧者卻成為其優質照顧背後的受害者,他們過分透支體力,導致身心俱疲,勉力繼續照顧只會構成身體和心理的壓力。

以上的心理輔導員更指出「長久帶着這種情緒只會將照顧任務變為一個沈重的包袱,當照顧者在包袱下壓得要出來透透氣,為自己的事籌謀一下,但結果仍是放不下親人,好像有聲音在責備自己自私和不負責任,背上的包袱結果越來越大。在自己的需要與放不下的愛和責任之間互相拉扯下,內疚感重重的包圍著照顧者,甚至被照顧的親屬都感受到照顧者的壓力,繼而懷疑或自責是自己負累了照顧者。」

部份照顧者會漸漸喪失自我存在的價值,甚至患上如抑鬱症的心理疾病。嚴重的消極與憤怒的感覺會產生如傷害自己或親人的行為,到了這階段已再不能繼續應付照顧親屬的任務。

以上受訪的心理輔導員接觸過一些照顧者受內疚情緒影響以致不能過正常生活。「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女兒,爸媽年老才有她,兩老與女兒關係很親密,媽媽年近八十時因癌病逝,媽去逝後,爸爸非常思念太太,女兒因父母恩,每日守候照顧爸爸,安慰爸爸。她甚至不想返工、不拍拖、帶著爸爸和自己朋友聚會、一起睡覺….她承認,她一反原本的作風,沒有了自己,沒有了空間,但她覺得沒辦法,在她內心很痛苦及無奈,她不能自拔,覺得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全因為一份害怕內疚的心理所驅使。」

釋去內疚感

  1. 專注於你可以控制的東西,不要重複回憶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或是已經無法補救的事。
  2. 在需要時尋求並接受幫助,與其他家庭成員商量,要求他們分擔一些照顧上的時間或金錢,如果他們不能參與照顧,便要尋求社工的幫助,看看有什麼社會福利及社區資源可以幫助解決照顧上的各種需要,例如安排暫托服務以舒緩照顧的壓力。
  3. 為自己安排充足的休息(睡眠)、休閒和社交的時間,包括做運動、與朋友外出用膳、電影等等。
  4. 找出產生內疚感的真正或深層次原因,例如人生旅程中一些不快的片段或關係,將這些困擾你的事情或感受梳理好。
  5. 承認自己並不能夠做到完美,不應對自己過分要求,也不要介意其他人的批評。
  6. 數算一下自己做過的好事,獎賞自己,可以是一杯咖啡、外出吃一頓晚餐、或一齣電影。
  7. 與能為你保守秘密及欣賞接納你的人傾談,或是參與照顧者的互助小組。能夠將自己心中的鬱悶向諒解你的人傾訴是其中一個有效排解壓力的方法。
  8. 為自己及其他的人(包括被照顧者或其他親人)定下界線,不要讓他們以為可以無止境的倚賴於你,適當的時候要學習放手,你提供的優質照顧並不應使你成為受害者。

Sunrise, Zoe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