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

長野縣美和湖, Y Wong攝

「死亡」對很多人來說既是忌諱卻又感到好奇,死後世界為文學著作及電影締造無數的幻想空間 ,  可是沒有活著的人能準確知道死後的世界是怎樣,幾千年前先賢已說過「未知生,焉知死」, 死了的人不能回到世上去糾正各種幻想的謬誤,事實上世間的事皆與一個死人冇份,聖經傳道書真實地描畫出生與死的界線:「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份了。」(傳道書9章4至6節)

死亡無人能逃避,如何面對死亡,每個人有不同的方法。「大限」一書輯錄了多位天主教徒及基督徒所寫下有關死亡的文章,每位作者各對死亡有不同的感悟。主編的陳佐才牧師喜愛金庸小說,書中自不然分析了不同金庸小說人物如何面對死亡,最令人感嘆的當然是那個自以為可以「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終局也只是在教眾阿諛奉承聲中散手塵寰;相對之下,丐幫幫主蕭峰為了保護大宋百姓,選擇放棄榮華富貴甚至自己的性命,雖然是虛構故事,卻仍是叫萬千讀者真心景仰。(213頁)

經歷生離死別的人會以理性及感性去梳理自己的情緒,資深院牧盧惠銓牧師從神學上的五個向度(磨練觀、懲罰觀、孽緣觀、自然觀、奧秘觀)去探討一般人對死亡的觀念, 盼望能藉著反思這些觀念尋找力量繼續往後的生活。(197頁)

作為一位照顧者,感受最深刻的也許是其中一位作者王紹文在照顧兩位妹妹及經歷她們離世後所寫的一段文字 :「經歷過親愛的家人去世,我看到愛的力量和極限。我們盡力給最好的照顧,付出所有心力和資源,但終究只能給他們比較舒服的最後日子。不管有多麼多的愛在包圍,每個人仍然要孤單面對自己的死亡;經歷與上帝對話,討價還價的過程。這樣的功課,無人能代替。她們能夠做好準備,無憾離去,是我身為照顧者最大的安慰。」(145頁)

緃使對死亡和病患身不由己,但現代人大可以預早按自己心意為將來的醫療、財務及各樣身後事作出妥善的安排‌‌。「贏在終點線」的作者陸文慧律師於「大限」一書中從法律的角度扼要地解釋如何利用遺囑、持久授權書及預設醫療指示(平安三寶)去為生命的最後一程作好準備。(181頁)

‌‌除了實質醫療或財務上的安排,能夠在心態上釋放自己也同樣重要,但願自己將來要面對老、病、死的時候可以學習廖寶泉老師面對癌病的態度,他將自己的「自然生命」提升為「藝術生命」,在病榻上享受喜愛的書本及音樂,他又選擇將自己的「自然生命」提升為「道德生命」,與自己立約不向病苦退讓,好使在病榻前照顧自己的親屬明白自己並未有放棄,他們的勞苦並不徒然。(122頁)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閱讀廖寶泉老師的文章,發現這種心態也有助於自己面對留在家中抗疫或自我隔離的生活,留守家中的時間不單可培養「藝術生命」,為了支持辛勞的醫護人員,免得加重他們的負擔,堅持盡己力做好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措施,也是人人可做到提升「道德生命」的事。

在變幻不定的人生中,只要一息尚存及意識清醒,每人皆可參與決定自己的將來,包括如何面對病患及死亡。

註:本文所節錄及引用頁數皆依據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大限 – 信仰人的感悟與選擇」,陳佐才主編。